Skip to main content
Start of main content

淺談智慧化與水務應用

10 5月 2021

By 劉 文堯

從標準化開始,如何讓「智慧」真正運用,到促成全台第一的智慧水網

記得有一次我參加智慧水管理研討會,對於台北科技大學林鎮洋教授的一段話,印象非常深刻,他說:「現在做什麼事情,都要冠上智慧這兩個字,如智慧城市、智慧交通、智慧防汛、智慧防災、智慧灌溉等,好像以前的人做的都不智慧。」語畢,與會者皆會心一笑。是啊!好像前人做的事情都不算智慧,現在人做的事才叫做智慧?我想當然不是這樣,但到底怎樣才算是「智慧」呢?

智慧的三個層次

我認為智慧可以分成三個層次:依序是「標準化」、「自動化」及「線上化」。

  • 標準化
    一般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,會依據自已專業知識、擁有的技能,找出問題根源,分析發生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,在這過程中可能也會應用一些工具來輔助。當問題重覆地發生,我們除了依過往所累積的經驗判斷和處理外,也會嘗試將相近的問題歸類,歸納出一套邏輯,希望面對同樣問題發生的時候,可以更有效率地來處理,我們逐漸會有一個制式的思考模式,而形成一個「標準作業程序」。這是「智慧」的第一個層次,將處理問題的方法做「標準化」
  • 自動化 
    有了標準化程序後,在面對問題發生時不會手足無措、手忙腳亂,反而可以從容應對。可是如果問題一再發生,或是需要重覆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,我們就會思考,是不是有什麼「工具」可以讓工作的處理「自動化」,而電腦的軟體或是程式,就幫助我們實現了這個夢想。隨著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發展,更讓自動化處理變得簡單又有效率。除了有許多市售軟體可以協助自動化處理外,也可以依照需求,撰寫程式「客製化」所需要的工具,許多重覆性、繁瑣的工作處理,就可以自動地執行,這是「智慧」的第二個層次,將處理問題的過程「自動化」。
  • 線上化 
    將定期性的工作自動化處理之後,人們更希望可以隨時隨地知道問題處理的情形,或是即時掌握相關的資訊。這時候,就會需要進一步將資料或是自動化的工具做到「線上化(on line)」,才能掌握即時訊息。例如:許多現場觀測的數據資料,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將數據傳回系統平台,藉由系統平台內已經建置好的「自動化」程式處理分析後,得到即時有用的「資訊」,依照這些即時資訊,我們立馬就可以做出回應。此外,我們也可以將自動化的工具丟到「雲端(Cloud)」,直接在雲端上處理,最近火紅的物聯網就是在做這些事情

    我們可以知道,其實我們從以前到現在都在進行「智慧」的工作,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現在我們只是進一步將其自動化,或是應用目前的資訊科技,將許多的工具線上化,以達到需求。

更精準的科學性分析 智慧化的最後一哩路

前面談到將過往處理問題累積起來的經驗做「標準化」與「自動化」,雖然是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,不過這個處理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可能只是一個經驗法則,不一定有科學化的理論分析為基礎。

要做科學性的分析一定要有數據資料。早期,許多的觀測資料大都以人工記錄,並以紙本保存,這些紙本資料若未妥善保存或傳承,很容易跟著前人一起走入歷史。但是,現在的資訊科技,不論是文字、數字、照片或影像,都可以電子化妥善的保存,有了這些數據資料,更能精準進一步進行不同層面與領域的分析。

當數據量累積一定程度,就叫做「大數據分析」。但數據量過於龐大,也可能造成我們不知道要用那一種分析方法,或是可以很直覺看出分析結果。這個時候,就會應用一些統計理論或是演算模式,找出隱藏在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,這是智慧的最後一哩路。

做到這,應該可以算是完成所謂的「智慧化」。而當人們做不出來的時候,就會倚賴電腦,並且一直餵資料給它,希望電腦也可以像人類一樣聰明地「學習」,最後擁有跟人類一樣的智慧,因為是人造的,所以叫「人工智慧」。

智慧化未來發展

在瞭解智慧化後,未來會往哪些方向發展呢?可以往三個面向來思考:「區域聯網校正」、「跨域加值服務」,以及「動態分析預測」。

近來,在各個不同的產業領域、政府計畫推動的時候,都會聽到大家在談「大數據分析」。好像大數據分析可以解決一切問題,但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:到底多少筆的數據量才能叫做大數據?

  • 區域聯網校正 
    以水務工程來說,如果我們想要得到足夠的數據量,監測點位得要夠多、監測時間要夠長。但我們往往沒有那個時間去等待並累積足夠的數據量,且如果要做到廣域布建,則時間、人力與經費成本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限制,這時,「區域聯網校正」的概念就可以派上用場。

    為了突破廣域布建時經費成本的限制,可以開發較低成本的感測元件,也許精度不是這麼高,也不夠穩定,但若成本夠低,大量的布建則較為可行。而在布建的區域範圍內,再以精度較高的設備建置幾站「標準站」做為校正之用。所有的數據上傳雲端或伺服器之後,經演算分析找出變化趨勢並做校正,再回饋精度較低的感測元件,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經費下,仍然可以掌握區域內一定準確性的觀測結果。

  • 跨域加值服務 
    水利署在前瞻計畫中建置雲端物聯網平台,並將前瞻的幾個相關計畫中的觀測數據資料上傳至這個平台,涵蓋的項目範圍很廣,包括常見的河川水位、流量、地下水抽水量等。在收了這麼多的資料之後要如何加以應用,使未來的計畫和策略推動達到更佳的規劃,甚至做到風險管理。

    近期,不管是公私部門都辦了許多黑客松競賽,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專業,由主辦單位提供數據資料,不限定分析應用的範圍,由參賽團隊自行設計發想,希望能夠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應用,並推廣運用至不同產業領域。例如:將連續長時間家戶用水監測資料提供給保全業者,做為居家安養照護的重要即時資訊;或是區域的淹水感測器觀測到的水位變化,提供給圖資軟體開發業者做為路徑規劃導航時的判斷依據。

    隔行如隔山」,當我們不具備有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時,在看待同樣的數據資料時可能會有南轅北轍,截然不同的想法。將A產業的資料拿給B產業看,也許可以激發出不同的火花,將舊的觀念在不同領域有新的應用,也是一種創新。

    未來,政府走的是「開放資料(open data)」,任何人都可以取得政府開放的資料,擁有資料不會稱王,如何分析數據資料,協助提升政府部門行政效能、提供民眾有感的服務,才是重要的關鍵。

  •  動態分析預測 
    我們做的標準化或是自動化,很多都是基於歷史資料的分析,透過即時的觀測資料掌握現況。但是,從管理的角度來看,更想要未卜先知,預期未來會如何發展並做好因應。

    這時候就可以應用許多人工智慧方法,透過機器學習,由過去的歷史資料建立演算分析模型,再由這個模型結合即時的觀測資料,預測未來的事件,同時也能夠不斷的累計觀測資料持續學習,優化整個演算分析模型,使其預測更為精準、快速,並做到即時觀測、動態管理。特別是在許多資源管理的議題上,例如:地下水資源、供水調度等,如果能夠預測未來的水情做好事前準備工作,超前部署,我想是政府部門很重視的管理績效指標。

智慧水結合軟體與IoT概念,以區域聯網校正的方式,提供準確的觀測結果。這些數據再經過分析,更能掌握並預測未來水情、防災預防,甚至與不同專業領域知識結合後,從即時家戶用水監測的數據,還能作為居家安養照護的參考資料。

打造台灣第一的智慧水網

我們自107年開始協助連江縣自來水廠在馬祖建置自來水供水智慧化系統,即是將「智慧化未來發展」應用在水務管理的最佳示範案例。

馬祖地區因位處離島,水資源相對更為珍貴,而其四鄉五島地理分布,各區供水獨立,彼此之間訊息不容易掌握,再加上人力有限,對於水廠操作與維護均顯得吃力。為此,我們協助連江縣自來水廠完成智慧水網的建置,從水庫、淨水廠、供配水池、供水管網、到家戶,皆建置電子式監測設備,可以將監測數據透過無線網路傳輸,自動回傳至水廠的監控平台,讓水廠人員可以確實掌握原水、淨水、供水、配水到用水每個環節,有效即時控管供配水調度,減少管線漏水,並節省整體供水成本。

透過App,數據即時傳送,並以圖資表達,水廠人員能快速掌握原水、淨水、供水、配水到用水的每個環節。

目前連江縣自來水廠已經完成主要的監測設備工程設置,後續將持續累積更多的數據資料,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演算,回饋自來水廠的營運和管理,冀達到水源智慧調控、水場智慧操控及水網智慧運行,真正「智慧化水網」的目標。

智慧化的管理應該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,也期待更多人投入參與,集思廣益,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應用。筆者在此僅以個人過去這三、四年執行有關「智慧水務」的計畫心得,和一些初淺的想法和大家分享。

  • 劉 文堯

    劉文堯博士擅長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特徵調查,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改善規劃設計、環境污染鑑識與法律訴訟...

    聯絡 劉
End of main content
To top